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 学术活动观点专报(一)

日期: 2021-07-30 阅读: 来源:

2021年7月12日,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揭牌仪式之后,学术委员会受聘主任委员葛剑雄教授,受聘副主任委员孙若风研究员、祁述裕教授,受聘委员魏鹏举教授开展学术报告,赢得了师生一致赞誉。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图工委副主任、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在题为《黄河与中华文明》的报告中指出,河流和人类的文明有密切关系。尽管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像满天星斗,但最终都汇聚在了黄河流域。事实上,最早的“中国”概念,就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不仅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所在。黄河儿女散布到四方,构成了华夏的主体。今天的汉族,以及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民族,都认同黄河流域是自己的根,其原因是黄河流域向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不断输出人口、传播文化。黄河流域是各族人民的大熔炉,从中熔炼出了今天的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兴衰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天灾与人祸共同造成。黄河的未来会怎样?从过去的七十年来看,黄河已经进入了复兴的过程。首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流;其次是水土保持成功;再次,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和环境保护得到重视;最后,黄河流域的人文资源及其价值得到肯定和发挥。

甘肃可为黄河文明的复兴贡献甘肃力量。甘肃要加强黄河文明建设要注重自然与人文双重因素。首先,要关注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这是加强黄河文明建设的根基;其次,也要注意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和环境保护,发挥黄河发电、灌溉、防洪等综合功能,要广泛地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资源提高黄河流域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使自然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最后,着重发掘甘肃段黄河流域的人文资源及其价值。因为这些人文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会在弘扬传统文化、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和康养产业的开发等方面发挥较大优势。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国家规划引领下,甘肃未来的黄河文明建设必然会走向繁荣,为黄河文明的复兴贡献甘肃力量。

祁述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文史教研部教授)作了题为《文旅融合背景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的报告。他认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制度设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具有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强调在保护文化生态系统本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发挥国家文化公园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当地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的重要平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规定动作包括构建文化保护传承空间标识系统,建设主体功能区,实施文化研究发掘工程,实施文旅融合工程,推进数字化建设等。自选动作就是要根据当地文化资源禀赋,创造性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甘肃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文化文物保护、文化研究和文化资源开发三者有机统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通过把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活态资源等整合起来,使文化文物保护与文化研究、文化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发挥不同文化形态和类别相互支撑的作用。二是重视文化场景营造。甘肃省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这是甘肃巨大的优势。但从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的角度出发,仅仅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还不够,还要把静态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富有时代感的的文化形态;把分散的文化景点转化为具有高度积聚性的文化空间;把冰冷的历史遗物转化为活生生的故事,把历史传说与现代年轻人的喜好、现代时尚结合起来。文化场景就是要通过营造一个集历史文化、现代故事、现代文化设施、时尚空间、网红打卡地、网红人物等于一体的空间,成为文旅市场的载体。三是追求品质。无论是黄河文化研究,还是文化消费需求,都在经历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精不精”转变。品质和特色是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和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从历史上看,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通道,是贯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这里曾经演绎过无数惊心动魄、梦回牵绕的历史故事,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我们相信甘肃省借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定会谱写新的更加动人的时代篇章。

孙若风(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题为《中华美学传承与当代文旅发展》的学术报告中指出,从美学的角度认识当代文旅工作,是创造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精神维度。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学生活,是文化和旅游最大的通约数、最重要的共同点。文旅融合,在艺术美学上具有同步和同构的特征。文化和旅游本质相通,这一方面文化和旅游都以知、情、意感知对象进行同构,如“伏羲画卦”具有象天法地的文旅原型、师法自然的文旅传统和览物著文的文旅模型等;一方面汉魏六朝既是文化的自觉时代,也是旅游的自觉时代,它们从自觉到发展具有同步性。二者融合满足社会对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产业融合与体制融合。文体康旅融合,在生命美学上具有新趋势。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在生活美学上出现“文化+”,“旅游+”的模式以及融合式的中国审美,推动经济与审美的融合性发展。

甘肃文旅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注重以“融合”为着力点,做好三层次融合:文旅融合、文体康旅融合、文旅与相关产业融合。首先,要强化意识与理念,像做有机农业一样做有机旅游,立体综合式的放松身心;其次,在各方融合中将游客吸引进甘肃,探索“走心”“走身”和“走秀”的发展机制;最后,要加强部门协调,打通公共服务,创新管理手段。构建甘肃“设计 +”、“物流 +”、“旅游 +”和“养老 +”等跨界融合的服务经济、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以及创意经济等相互融合的经济。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了题为《文化产业与文化强国》的学术讲座。他认为,认识理解文化强国,不仅关乎对其内涵的合理界定,也直接关系到文化强国任务的路线图和行动方略制定。当前,我国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认识,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视野扩展,即从文化强大的国家到文化赋能的强大国家。我国亟待从基于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向更有创新品质和综合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迈进,着力探索以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市场激活文化消费力和以开放提升文化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强国的中国道路。

甘肃要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人文价值与功能价值的融合统一,在守正创新中应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首先,做好固本培元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甘肃历史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其次,做好经济发展的人文价值支撑系统,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甘肃文化体系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再次,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水平建设,充分保障甘肃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文化权益;最后,做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赋值赋能甘肃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