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兰州大学合作签约仪式暨黄河文化协作研究座谈会举行,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嘉毅,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出席签约仪式,本次活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考察团专家学者,甘肃省委宣传部相关处室、兰州大学相关学院以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负责人参加活动。在黄河文化协作研究座谈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考察团的专家学者、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兰州大学专家学者就黄河文化协作研究进行深入交流。
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在座谈会中强调,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较于西方的“公园体系”与国内的“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无疑是一种文化创新,有待于更好地保护、发掘与研究。如今国家文化公园的总体思路、要求、目标已非常明确,关键在于如何在具体的细化实践中突出文化传承与创新。首先,要注重文化保护。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最大程度地降低开发强度、破坏和干扰,让其以原生态的方式存在,以便感受到历史的云烟。其次,要强化民族视角。加强长城、长征、黄河等文化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中华民族的过去,启迪中华民族的未来,应立足于国家文化公园、中华民族标识形象的建设。最后,要举办创意性活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将保护、传承、创新相结合,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基因的批示相衔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打造文化品牌,让人们切身体会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历史。
甘肃省加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加快六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早期文明研究进度。中华早期文明在过去是估量不足的,如今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尧舜禹文明与伏羲文明在甘肃都有所呈现,应当给予充分挖掘,以积极慎重的态度推进研究。二是要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甘肃占据重要位置。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理应要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高点上做好顶层设计。三是要加快文旅融合研究。甘肃省要充分利用文旅资源扩大影响力,与中国国家画院等相关机构合作,认认真真地做好创意活动规划、学术研究规划以及艺术创作规划等。四是要加快红色文化建设。甘肃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创新性地梳理出来,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五是要加快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甘肃省要将国家文化公园抓到实处,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小学生行走在长城沿线和长征沿线,打造品牌活动,走在全国各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前沿。六是要加快河西走廊研究的深入挖掘。一个国家内在的历史结构和地缘关系是连接在一起的。甘肃省的河西走廊,与西域、青藏高原连接,是陆权时代打通中西非常重要的区域。我们要对过去的奋斗历史感到自豪,而不是不断地“刷油漆”。甘肃省可以举办一系列有关河西走廊的国际性论坛,与世界各地“走廊”对话,探寻中外文明相互传播、交往与交融的历史。
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在座谈会中指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将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若想将体量巨大的长征、长城、黄河、大运河从“散点式构成”质变为“整体结构”,必须依靠无形的精神基因进行总体设计,从而呈现出形象的视觉化成果。其中,艺术创作规划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成果体现。如今国家画院承担文旅部的“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项目,这便是为无形的精神留下物质的载体。
甘肃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需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要注重学术团队合作。学术考察与研究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将无形的精神充实为实质性的建设内容。所以,甘肃省应创设具有标志性的系列活动,加强与各地方学术团队常态化合作,实现学术资源与学术成果共享。二是要加强数字化品牌建设。甘肃省在全国的国家文化公园占有资源中名列前茅,要加强数字化品牌建设,让人们在脑海中构建出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形象。三是要办好系列文艺活动。甘肃省可以拟定总体规划,从音乐、美术、舞蹈和文学等各方面对黄河、长城、长征等进行文艺创作,留下的作品便可形成品牌作用。甘肃省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成立几个月以来,做了很多工作,在具体组织与筹划等方面做得很好,希望今后工作中做得更好,创设甘肃品牌。
喻静(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在座谈会中表明,文章要写在大地上,研究要落到国家建设的实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及黄河流域区域考察”项目中,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学者曾分三批在不同季节考察黄河中游及下游的重要自然人文景观。第一期在陕西与山西等地是以中华文明起源相关的重要考古遗址为主,与构建中华文化、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相关研究紧密结合;第二期在山东围绕早期考古、儒学传统与黄河文化的关系展开;第三期在陕西聚焦诗歌中的黄河文化等。而如今第四期定在甘青的考察活动,以“黄河上游文化与古代华夏文明”为主题,向94年前西北考察团致敬的同时,贯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任务。
甘肃省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要注重中华文化研究的维度。黄河文化研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赓续中国文化的根脉,探寻中华文化的起源。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兰州大学的合作交流,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为国家做事、为地方文化建设做事、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力量。
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座谈会中表示,黄河文化与上古华夏文明密切相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深入开展黄河文化研究与建设应当是矢志不渝的方向,对中华文明发展乃至中华民族振兴具有重大作用。
甘肃省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还需注重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马家窑文化的宣传。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在中国乃至世界彩陶中是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甘肃省应当很好地将其展示出来。二是要加强齐家文化的传播。齐家文化中的青铜器占据目前已出土的夏代青铜器中的百分之七八十……甘肃省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三是要注重大禹治水传说的研究。甘肃省积石山等地与大禹治水传说密切相关,所处的九州中的雍州是当时第一州。甘肃省应当深入挖掘大禹治水的传说,与甘肃文化建设相联系。如今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建设与敦煌研究,已经做得非常出色,相信今后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一定会大放异彩。
何利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座谈会中提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以适当借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相较于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先行一步,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一些经验。国家文化公园既要注重宏观的整体方向,也不能忽视各地方的特殊实际,要做到总体与细化相结合。
甘肃省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注重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河西与陇东在甘肃文化建设中的位置较为关键,甘肃省重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要将目光投向陇东地区。陇东连接着河西与西安,是文化汇集地,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从而使得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与作为固定据点的物质文化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