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学创作与丝路文化传播论坛”在兰州大学举行

日期: 2025-06-12 阅读: 来源:

        为繁荣丝路题材文艺创作,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丝路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智库支持甘肃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6月8日,依托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丝路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及传播研究”,由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兰州大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主办,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兰州大学纪录片研究与创作中心、兰州大学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与国际交流中心、兰州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协办的“丝路文学创作与丝路文化传播论坛”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举行。此次论坛是兰州大学2025年智库周系列活动之一,来自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30多位专家、老师、学生参加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周仲谋教授主持。

       兰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郭茂全教授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文学院在保留主流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学科历史与地缘优势,将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经验的语言接触、文学传播与艺术交流作为学术创新点,走出了一条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流学科的特色发展道路。各位与会专家长期深耕于相关领域,研讨会中学术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也一定能够推动丝路人文艺术领域的研究,助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开幕式后,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丝路文化领域的多个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于涛副主席细致梳理了丝路题材戏曲的发展历程,史料翔实,对丝路文艺史的书写具有重要价值,她还提出了丝路题材的界定、当前丝路题材文艺创作中面临的困境等问题,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赵丽瑾教授从数字藏品、虚拟数字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方面,论述了数智时代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广阔前景。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辉刚教授从符号文本的双轴视域出发,探讨了裕固族传统仪式视觉符号的文化释义、视觉符号体系的构建、视觉传播的实现路径等问题,对丝路沿线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颇具启发性。

       与会学者不仅从宏观层面对丝路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与传播、丝路题材文艺创作的现实关照与未来向度、丝路文学的精神谱系与创作面向、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对丝路文化传承的影响等重要议题进行探究,还从微观角度解读具体文本,分析丝路文化经典意象“天马”的精神内核与文化意义、回溯兰州越剧团的历史发展、聚焦兰州城市现代性问题,为促进丝路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注入了新能量。

       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主任王大桥教授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的话题聚焦丝路文学创作与丝路文化传播,从艺术、人类学、民俗学、图像学以及数字时代的数字图像问题等多个学科落脚点出发,充分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多元性。论坛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当前丝路文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极大地拓展、丰富了丝路文化研究的视野。希望各位学者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更加关注文学与文化的对接,深入关照当今时代语境与精神需求,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与路径,进一步推动丝路文化研究的创新与发展,让丝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