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发布背景
2022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的重要年份,同时也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关键时期砥砺前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教育、商贸等领域的融合,提升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新业态发展动力,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积极适应和应对新形势,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发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自2010年起已经连续发布了十二年,今年是第13次发布,是全国唯一持续追踪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希望通过指数客观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指数体系简介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体系由产业生产力、影响力和驱动力三个分指数构成:生产力指数是从投入的角度评价文化产业的主体、人才、资本等要素;影响力指数是从产出的角度来评价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驱动力指数是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创新环境。在3个一级指标下,设有8个二级指标。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国家和各省市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以及文化产业大数据和团队的案头研究汇整数据。通过直接计算法(对研究对象用直接的计数、点数和测量等方法)或间接推算法(采用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果关系、比例关系或利用非全面调查资料进行推算的方法)获得。
2022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
综合指数结果
本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福建、四川、河南、湖北。今年前十名的省份与去年相同,但是在排名顺序上略有改变。北京近七年保持第一,广东、浙江连续五年位列前三位,上海连续十三年排在前五位,山东、江苏连续十三年排名前十。

2022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
分指数结果
生产力分指数从投入的角度评价文化产业的企业主体、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情况。本年度生产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河南、四川、湖北。广东排名第一,在产业主体、人力资源方面优势明显,根据大数据统计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文化企业数量超过6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0万人,位列全国第一;北京排名第二,在文化资本方面投入较大。浙江省在产业活跃主体、注册资本和从业人员三方面发展较为良好。

影响力分指数从产出的角度围绕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统一进行产业评价。本年度影响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四川、福建。
根据大数据统计和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北京排名第一,并且在社会影响方面表现突出,在媒体品牌认可、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等领域均是全国第一。浙江省排名第二,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分别排全国第2、3名,发展位居前列。广东省排名第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达2.1万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6900亿,经济影响连续多年列居全国第一。

驱动力分指数从外部环境角度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驱动力、公共支持力和创新持续力。本年度驱动力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为:浙江、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四川、福建、湖北、安徽。

根据大数据统计显示:浙江排名第一,较受资本青睐,在投资吸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数量等方面全国领先。截止2022年,浙江省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文化产业国家级品牌数量总计达到164个。广东在驱动力指数排名第二,拥有超过90万个文化产业相关商标和30万个专利、软著等文化产业相关知识产权。北京市排名第三,在媒体品牌认可、企业宣传方面位于全国前列。
指数结果深度解读
“2022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由文化产业大数据与官方统计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计算而成,指数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下面从产业规模、融合发展、新业态、空间格局、品牌打造、消费、文化振兴乡村等七个方面,对指数进行深度解读。
(一)产业规模方面
2022年,随着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推进“稳经济、促发展”和疫情防控,文化产业各项政策显效发力,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22年末,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6.5万家增长到约6.9万家。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在9个文化行业中,内容创作生产、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5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实现增长,增速分别为3.4%、3.3%、3.2%、2.1%和0.3%。
(二)融合发展方面
在文化科技融合能力指标中,2022年排名前十的省市是浙江、广东、湖北、上海、北京、山东、福建、四川、安徽、河南。其中,浙江和广东的文化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超过4000家,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份。2022年4月,科技部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绩效评价结果的通知》,首次实施基地绩效评价,前三批55家基地共有6家优秀、41家合格,另有8家被要求整改,通过评价倒逼各基地发现融合软肋,补齐科技技术支撑短板,系统推动基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2022年8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启动第四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工作,正式公布第四批5家集聚类基地、25家单体类基地。
在文化金融融合能力指标中,排名前十的省市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北、山东、湖南。其中上海、北京得分遥遥领先,两直辖市的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规模、上市文化企业IPO融资规模、挂牌新三板文化企业融资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包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贴息支持、推动金融创新等一系列措施,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高融资效率,加强金融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三)新业态发展方面
在新业态融合指标中,排名前十的省市为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四川、江苏、河南、湖北、安徽。其中,北京、广东、浙江的16类文化产业新业态企业数量均超过10万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文化产业迈入深度数字化阶段,成为推动文旅行业复苏、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内容,文化新业态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的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4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36.0%,占比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在16个行业小类中,13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到81.3%。其中,数字出版、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为30.3%、21.6%、18.6%、16.9%和10.2%。

图: 2022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
16个行业小类各季度营收(亿元)
2022年,“文化+科技”的数字文化展现出了更多的新活力新魅力。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数字科技实力:借助5G、超高清视频、自由视角、虚拟现实、云渲染、智能创作与分发等新技术,观众“沉浸”在高速冰雪运动的精彩瞬间,产生身临其境的“在场”感,感受着美轮美奂的冬奥二十四节气;通过专网设施为观众提供360度自由视角,以5G+8K技术实现史上最清晰冬奥会,成为全球首次规模化使用8K技术的体育赛事直播……河南卫视等地方电视台借助技术手段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巧妙结合,以AR技术和全新视频支持技术,制作出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批引发广泛反响的精品内容,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表达。2022年“五四”青年节,央视携手腾讯开创国内首个数实融合虚拟音乐世界节目体验,通过海量用户+庞大场景+同屏互动+多端接入的全新3D技术,当晚累计共有超百万用户进入 “TMELAND”化身“数字人”,进入虚拟音乐世界。
(四)空间格局方面
分区域看,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不同区域差距较大,东部地区10省市综合指数平均得分远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6省综合指数平均得分略高于西部、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得分基本持平。其中,综合指数得分前十名的省市中,前7名均位于东部地区,四川省是唯一进入前10名的非东部地区省份,东北地区无一进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91714亿元,比上年增长0.1%;中部地区18269亿元,增长5.8%;西部地区10793亿元,增长0.5%;东北地区1029亿元,下降1.0%,整体来看中部地区增长较为明显。
文化产业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以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2022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的通知》,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联结,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五)品牌打造方面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等文化产业国家级品牌,要求地方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人才等各项支持,在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发挥产业示范引领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统计,目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国家级品牌数量排名前五的是浙江、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福建、河北和重庆。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主要规定了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管理职责、基本条件、评定程序、示范任务、服务支持和管理监督等方面内容,表明了国家对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提升国家级文化品牌质量的决心。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验收工作的通知》,开启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创建验收工作;8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123个项目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15家旅游度假区;12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
(六)文化消费方面
根据《2022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645.7元,较上一年提高13.5%,较2019年下降23.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为922.8、280.5元,分别提高12.3%、15.8%。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为2.7%,与2020年持平,2017-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6%降至2.7%。
2022年,由于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疫情等严重影响,居民旅游花费大幅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全年国内游客25.3亿人次,比上年下降22.1%。其中,城镇居民游客19.3亿人次,下降17.7%;农村居民游客6.0亿人次,下降33.5%。国内旅游收入20444亿元,下降30.0%。其中,城镇居民游客花费16881亿元,下降28.6%;农村居民游客花费3563亿元,下降35.8%。

图:2022各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引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旨在对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服务业领域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综合施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2022年,各省市也积极开展促进居民文旅消费的各项举措: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2022年全省文旅夏季消费季活动;温州市印发《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2022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温州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青岛市研究制定了《青岛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促进活动实施方案》,切实做好青岛市2022年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促进活动有关工作。
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文化消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目标,各省市也积极响应。2023年1月,山东省政府召开全省促消费工作视频会议,部署2023年促进消费措施任务,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印发全省10条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福建省文旅厅会同省商务厅等四部门联合实施2023年扩消费八大行动,抢抓消费复苏战略部署,组织各地开展系列文化和旅游促消费活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暨“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针对旅游购物、旅游住宿、不合理低价游、欺客宰客乱象等9大问题分4个阶段进行全方位整治,确保全省文旅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七)文化振兴乡村方面
2022年,国家和各省市继续深入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落地。
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旨在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下乡,促进创意、设计、音乐、美术、动漫、科技等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决定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并制定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据悉,2022年—2025年将遴选两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名额共计100个左右,每批试点周期3年。
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与指导意见。同期,浙江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印发《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启动编制《浙江省乡村博物馆星级评定标准(试行)》,创成首批86个浙江省美育村(社区),开展“戏剧之乡”项目建设,举办2022年度“传统戏曲演出季”“新年演出季”等项目,组织开展2022年“非遗购物节·浙江消费季”活动。2023年3月,河北省举办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发布了《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及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和5个“100”名单。
来源: 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