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繁荣发展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日期: 2024-06-05 阅读: 来源:

“天下黄河第一湾”(摄影:张惠宾)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大盛举。

 

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2021年年底,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文化公园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工程,并且提出“建好”“用好”的新要求。

 

直至今日,国家文化公园已有5个,覆盖全国除海南省和港澳台之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21年2月9日,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内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专家组,分别对接服务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咨询、评议、研究和传播作用,将创新工作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凝聚专家智慧,为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专家力量。

同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为庆祝建院70周年,策划出版了《新时代文化艺术思想研究文库》丛书,其中包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单行本。该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为了进一步落实秘书处的工作职能要求,定期呈现国家文化公园学术研究成果力作,引领学界更多关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秘书处决定按年度出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

近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2022年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和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2022年度)》收录了2021年9月至2022年年底发表的论文共16篇,包括国家文化公园主题7篇,长城主题2篇,大运河主题3篇,长征主题2篇,黄河主题1篇,长江主题1篇。文章来自中国知网、光明网(《光明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和《中国旅游报》等主要报纸和媒体。通过对百余篇学术文章认真研读和比较性研究,按照主题阐释研究、体制机制研究和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具体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

明长城灵武段烽火台“镇虏墩”(摄影:程霏)

 

主题阐释研究

冷志明认为“国家性”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国家文化标识建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国家性”在其整体定位、建构意义与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贯彻始终。

钟晟认为应当从文化共同体和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性质、内涵和建设理念进行系统阐述,从而建构中国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祁述裕提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突破了国外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类国家公园的做法,在思路上突破了行政区划和部门的窠臼,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但具体建设中也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因此建议做好边界和技术规范、文物和文化资金来源以及管理机制“三个统筹”。

全州湘江战役纪念馆(摄影:胡培新)

 

体制机制研究

周庆富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立足系统性、整体性、时代性,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点和线”“古和今”“形和魂”“人和物”“静和动”五对重要关系。这样就能更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其在不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与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中,为坚定文化自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旅游伟大实践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范周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我们要以融合思维和系统思维做好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指导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探索并丰富数字化创新实践。

宁志中认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根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手段,要创新发展理念、建设机制、利用模式、推进措施及传播方式。

扬州冶春(摄影:王芯克)

 

具体研究

韩子勇、任慧提出在修建复合廊道体系的总体思路下,优先进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步道系统建设,打造连接人民与文物和文化遗产本体的通道,在自然质朴的美学原则下,做到最小干预,因地制宜,先易后难,让游客“走近”长城,增强实地感知和历史体味,探索新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汤羽扬等以《北京市长城保护规划》《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三部长城专项规划为例,总结了大型文化遗产专项规划的重要作用,期望通过持续创新大型文化遗产专项规划理念与方法,提高规范性,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突出文化遗产、普遍价值在特定区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吴丽云等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系统总结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效,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全面展现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的最新进展,为我国及各地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与创新提供参考。

李雪、赵云聚焦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提出在地域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地方功能”研究,在遗产尺度上承接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将文化遗产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构成,对于进一步开拓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路径具有启示意义。

吴殿廷等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从实操角度提出保护世界遗产、传承运河文化、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等主要任务和策略,并且具体思考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行动计划。

秦宗财基于文化空间理论探讨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建设问题,提出文化空间的核心结构由资源载体、意义表达、产业活力、文化传播、制度规范“五维系统”构成。

杜凡丁等通过回顾长征文物的保护历程,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指出其核心在于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中华文明重要标识。

李渌等基于贵州省清镇市观游村索桥红军渡的个案研究,在“认知—态度—参与”的行为逻辑下,指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两大国家战略体系之下的一个地域性实践。

鄂崇荣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审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承载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的文化空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间,是聚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动力的载体,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平台。

傅才武、程玉梅提出“文化长江”IP概念,并以之为基点和整体视域,探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融合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利用上的实施平台和路径问题,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研究提供方法论探索。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全新探索,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瞻远瞩的文化站位,凸显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文明和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来源:文化艺术出版社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