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野 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定位

日期: 2022-09-30 阅读: 来源: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文脉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新时期的战略性文化工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是简单的“公园”,也不同于现有的“国家公园”,而是肩负着国家文化的重要使命的公园。这就要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既要立足黄河流域,又要面向全国格局,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

一、黄河文化 保护、传承、弘扬的核心区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新时期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是“核心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肩负着传承黄河历史文脉、传扬华夏精神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使命。发挥好保护黄河文化遗产、传承黄河文化基因、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的综合功能,既要理清文化资源,发挥功能作用,又要落实具体措施,完成使命任务,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核心区。

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分布广,时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厚,但留存的遗迹遗物却非常有限,与黄河生态一样脆弱,需要下大力气开展系统性的保护工作。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在系统梳理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普查与研究管理黄河文化遗产,包括古都古城文化遗产、农业农耕文化遗产、水利科技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推动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建设黄河大遗址保护廊道,打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建立“黄河文化共同体”保护机制等措施,加大沿黄九省区的黄河文化保护力度,强化大河流域重大文明成果的历史担当。

黄河文化基因的传承。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坚持活态传承理念,以上游河湟-藏羌文化区、中游关中文化区与河洛-三晋文化区、下游齐鲁文化区等地方文化彰显区为支撑,打造黄河文化地标体系,传承地域文化基因;以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沂蒙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文化为抓手,打造红色旅游走廊,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以易学、佛学、理学文化以及道家、儒家、墨家、兵家、法家文化等学术思想文化为内涵,创作黄河文化精品力作,传承思想文化基因;以汉字、诗词、姓氏、制度文化等特色文化为要素,加强对黄河文化IP产品矩阵的培育,传承历史文化基因。

黄河文化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在治理“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郑国渠、小浪底、农田水利科技等伟大创造精神,塑造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顽强拼搏、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精神,孕育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团结精神,延续了追求统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精忠报国、廉政治国等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精神,建设黄河文化精神教育基地、黄河文化价值转化平台、黄河文化研究高地,向世界讲好新时代黄河精神文化故事。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依托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富集、文化根基深厚的优势,从战略高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与弘扬好黄河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新时期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核心区。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区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中华文明重要地标,深入研究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借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建设工程,可以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创新发展。设立国家文化公园为我国首创,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这本身就是对国家公园体系的创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坚持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业态创新、数字创新、科技创新的原则,促进黄河流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建立统筹管理的新机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推出黄河文化艺术新作品、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互联互通互融的新业态,构建智慧化服务新网络,推动黄河流域形成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协调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主要原则,统筹谋划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左右两岸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黄河水利资源治理工程、黄河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统筹协调国土空间开发、城乡规划建设、区域产业发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三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绿色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建设人河城和谐统一的绿色生态廊道、绿色景观廊道、绿色休闲廊道,塑造以绿色生活为本底、以旅游休闲为特色的沿黄城乡风貌,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国家文化公园风貌。

四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开放发展。开放是解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难题、提升永续发展动力、厚植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建设开放型文化空间,既要开放经济,又要开放文化,尤其要加强同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等流域的文化交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国际大河文明交流的主阵地和国际优秀文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五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共享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秉持育民、惠民、利民的初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黄河流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共享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资源成果;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强就业支持,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入乡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共享民生保障成果;接续推进上中游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地区等为重点区域的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共享脱贫攻坚成果;对于下游较发达的地区发展创新经济,向上中游欠发达地区及时传授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建设目标,遵循创新驱动战略、统筹协调原则、绿色生态理念、开放合作途径、共享发展成果的工作机制,努力建设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区。

三、国家文化形象展示的样板区

国家文化公园是象征国家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因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就决定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该定位于中华民族“根”与“魂”的“物化载体”展示之上。而中华民族“根”与“魂”的“物化载体”展示就是中国国家形象最具历史底色的展示,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最具民族特性的展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不同于其他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内外民众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国民素质等文化软实力的感知与评价。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展示的国家文化形象包括黄河文化视觉形象、黄河文化IP形象与黄河文化传播形象。

首先,构造黄河文化视觉形象。以整体性和地域性相结合为原则,以体现黄河文化为目的构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视觉形象。一是基于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文化符号,设计统一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识体系,显示黄河文化的整体性。二是分布在黄河上、中、下游的各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也要结合黄河地域文化凸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视觉形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有典型文化符号,突出遗产形象,形成整体性、特色性、可视化、具象化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视觉形象。

其次,塑造黄河文化IP形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IP资源,如夏都、商都、周都、秦都、汉都、唐都、宋都等古都文化IP,黄帝、大禹、老子、孔子、王安石、焦裕禄等名人文化IP,少林功夫、太极拳等武术文化IP,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文化IP。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挖掘和塑造一系列文化IP,深入推广其蕴含的历史故事、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黄河文化品牌形象,用原创IP讲好“黄河故事”,以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对外宣传的IP形象。

再次,打造黄河文化传播形象。文化的认知主体包括“自我”与“他者”。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实现“自我”与“他者”对黄河文化认知与认同的重要平台,是展现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国家形象分为“我形象”(国内形象)和“他形象”(国际形象)。黄河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突出代表,既要面向国内旅游休闲者塑造好“我形象”,也要面向国际游客塑造好“他形象”,形成内在统一、外在互动的国内国际双形象。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注重黄河文化视觉形象、黄河文化IP形象和黄河文化传播形象的构建,着力打造国家文化形象展示的样板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革命文化丰富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代价值。

、国民公共休闲的示范区

文化具有大众属性,文化共识的主体是人民大众。黄河文化是属于国民大众的文化,是应该嵌入国民大众生活的文化。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离不开文化属性,也离不开公园属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民公共休闲的文化空间,应在国民公共休闲体系中发挥示范作用。

一是优化布局休闲空间。在黄河沿线的城乡文化富集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休闲空间。以国家级休闲城镇、休闲街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实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培育工程,提升休闲度假品质;在沿黄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城市,支持整合黄河文化休闲资源,举办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休闲节事活动,提升休闲活动效益;在沿黄文化资源富集的社区,完善公共休闲基础设施,提升休闲服务质量。

二是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培育多样化的休闲业态,如文化休闲、体育休闲、康养旅游、休闲农业、休闲生态、休闲娱乐等业态,创造文化和旅游休闲吸引物,协调产业要素,建立产业基地平台,并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集聚,形成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休闲产业链,通过休闲产业的发展有效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水平。

三是有效开发休闲产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发掘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休闲体验价值,有效开发休闲产品,如传统的打拳、练气功、种花、养鱼、听戏、打麻将、跳舞、聚餐等非物质文化休闲产品,构成了我国国民特别是中老年群体的休闲活动主体内容。通过推出一批兼顾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需求的休闲产品,刺激国民休闲消费需求。

四是完善休闲管理和服务制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结构合理的休闲供给体系,完善休闲管理机构、休闲服务组织、休闲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制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休闲服务标准,为国民提供优质的休闲服务。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该重点考虑国民大众的休闲需求,通过合理优化布局休闲空间、多元化发展休闲业态、有效开发休闲产品、实施科学有效的休闲管理、推动完善休闲服务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民公共休闲的示范区。

、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十四五”文化与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一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深入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以文化遗产资源为内核,以旅游产业功能为载体,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以点为核,打造文旅标志性目的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深入挖掘具有典型性的黄河文化资源,结合上游游牧文化、中游农耕文化、下游海洋文化的地域特征,遴选沿黄地区的代表性黄河文化遗产地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地,围绕古都古城古镇古村、大型考古遗址、大型水利设施、连续性建筑文化空间等重点区域,做好遗址遗迹展示、景观呈现和故事讲述,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会,开发农耕技术、水利工程、治黄治沙等代表性研学项目,打造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

以线为轴,推进文旅线路工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要串联区域间、城镇间、景区间的文化旅游资源,推进能够突出普遍价值、彰显国家文化形象的精品文旅线路工程。一是充分挖掘自然旅游资源,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黄河自然风景廊道体系;二是充分彰显黄河文化内涵,建设具有国家文化认同和区域文化个性的精品文化展示带体系;三是高质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四是整合红色革命文化区,打造黄河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五是根据沿黄资源,开发黄土乡村游、古色遗产游、红色文物游、绿色生态游和多彩民俗游等多主题、多色彩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

以面为延,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遴选文化资源突出、旅游覆盖面广、市场化程度高、基础现状良好的示范城市和城区,划定历史文化型、红色文化型、休闲观光型等不同主题类型的文旅融合区;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齐鲁文化、中原城市群的殷商文化与河洛文化、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三晋文化与关中文化、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的丝绸文化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的民族文化等,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培育跨区域特色功能区,重塑地域性文化圈;在文旅融合示范区推进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文化节庆展会、夜间文化旅游、黄河美食旅游等业态提质升级,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依托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文旅融合立体化发展格局,建设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展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是提升国民公共休闲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还是促进新时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工程。未来,打造中华文化重要地标,要求各地区要乘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东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提高黄河流域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黄河成为传承历史的文脉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者:张野、李紫薇,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程遂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载于《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9辑,注释及参考文献略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