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为丰富本期的活跃度,特邀请本期作者和行业内其他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专栏讨论,望本期学者们的针对性的回答可为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参考。
问题一
曹磊:
不同主题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进程?
嘉宾讨论
霍艳虹:
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古国国情,应对国际流行的国家公园模式做出的重要创新举措。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长城、长征、大运河、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新格局。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在某些程度上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例如江南地区的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空间上有一定程度的融合,在文化内涵上更是具有整体融合性,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若干阶段性转折。因此,厘清不同主题国家文化公园间的文脉耦合关系,对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徐桐:
由于国家文化公园线性巨系统的特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所明确的建设内容是有建设先后时序的,比如4类主体功能区中的“管控保护区”要先行划设并明确管控要求,5项重点基础工程中,“保护传承、研究发掘”两项工程要前置。在实际推进工作中,也是这样实施的,基本上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保护管理规划已经编制完成,相应的“保护传承、研究发掘”也进展顺利,而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由于公布略晚一些,同时在时空要素上更加复杂,现管控保护相关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之中。而“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其余主体功能区,以及“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的建设推进上,由于大运河历史上作为交通运输廊道、途径并串联重要城镇的特点,在沿线城市的资源投入和整合上更具优势,因此建设进程更快;其他几项国家文化公园也在陆续进行之中。
问题二
曹磊:
国家文化公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嘉宾讨论
邬东璠:
如何用系统的主题展示来“完整”呈现长城的遗产价值。完整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使命,而对于国家文化公园这种大型遗产而言,“完整”的展示无疑是补足物质空间破碎化的重要手段。国家文化公园四大功能区中最核心的“主题展示区”即担负着这一关键使命,只有主题展示区足够强大,才能有效带动文旅融合区。国家文化公园会有一系列的主题展示区,在空间上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如果从展示上各自为战,极易造成雷同,而且无法形成内在的关联性,因此亟需有自上而下的系统性阐释框架来引导各个主题展示区的展示提升。而框架的编制及实施推动存在着诸多的难点,需要标准化管理手段的辅助,也需要上下联动及公众的广泛参与。
霍艳虹:
顾名思义,国家文化公园突出的应该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家文化公园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延续,更应当是向世人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精神与存在方式。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形成共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机制,这也成为维系和推动本土力量的一种方式。作为风景园林人应当勇于接受挑战,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路径,用景观为文化赋能,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时代新意,增强文化自身生命力,实现“自然—文化—景观”互融共生的空间。
徐桐: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的地位,决定了其在时空尺度、历史与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宏大叙事,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在文化地理、文化事件上具有标志性的文化遗存及资源的保护与展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识和凝聚力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如何从顶层设计角度对保护管理、协调推进等制度框架,调动多元利益主体和资本加入持续建设之中,成为挑战之一;另一方面,宏大叙事落地转化为具体内容,特别是作为可观可感、惠及公众的“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功能区块,具体路径仍需积极探索。对于先行先试、效果良好的案例应及时总结经验,形成能够指导地方落地的可选模块和导则。
李严:
国家文化公园五大工程之一的数字化平台搭建将使遗产的数字化呈现成为可能,但大型遗产整体性乃至系统性呈现(或称之全貌复现),以及线上线下的“数字孪生”(实体与虚拟同步建设,用于向公众线上线下同步展示),实现周期性的数据更新、动态监控是一项挑战。
问题三
曹磊:
数字化技术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来什么影响?
嘉宾讨论
霍艳虹: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公园建设,刚才提到国家文化公园应当突出“文化”,而正是“文化”的特殊性,给设计和表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那么,通过数字化勘察、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处理(修复)、数字化展示(传播)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转换、再现、复原,形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资源形态,为我们探索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平衡基础上的各类文化传承、景观保护和功能更新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带来更多可能。
徐桐:
在上述《建设方案》明确的5项重点基础工程中,有“数字再现”工作,这属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公众体验的前台部分。同样由于国家文化公园线性巨系统的特征,数字化技术在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遥感监测等后台部分也属于不可或缺的手段,且在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中已经进行了应用。所以,数字化技术会拓展国家文化公园的展示、传播方式和范围,同时解决了传统保护管理手段在巨系统上的应用困境,倒逼各方开展智慧研究和管理平台建设。
李严:
历史图档资料库、全线三维数据库、监测预警系统和全线全域资源统一管理平台建设是达到世界级“国家文化公园”的必备条件,也是目前长城、大运河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短板。三大遗产时空交织,是古代王朝军事、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大动脉,承载了中华文化史的半壁江山,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整合将具有重大国内国际意义。
长城、大运河、黄河和该区域中国传统村落分布图@姚旺绘
扩展阅读
[1]曹磊,韩轶群,李子璇.叙事空间视角下的天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格局构建[J].风景园林,2023,30(2):65-72.
[2]张文正,曹磊,刘静蓉,王焱.诗画雅游:明代南京徐氏东园平面复原考析[J].风景园林,2022,29(12):113-119.
[3]曹磊,李伊侬,霍艳虹.清乾隆时期扬州倚虹园景观复原考析:扬州湖上园林与地方文化空间[J].风景园林,2020,27(12):115-120.
[4]霍艳虹,李源.城市运河文化景观的公众意象感知:以扬州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89-96.
[5]曹磊,朱丽衡,霍艳虹.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公园环境安全评价:以唐山市南湖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3):80-85.
[6]李严,尚筱玥,周雅琴.明长城军事聚落地理景观模式[J].风景园林,2023,30(2):97-104.
[7]周觅,邬东璠,吴晶巍.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阐释框架:以长城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2):82-88.
[8]邬东璠,庄优波,杨锐.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及其保护探讨[J].风景园林,2012(1):74-77.
来源:《风景园林》
作者:曹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 天津市景观生态化技术工程中心主任 );霍艳虹(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 大运河文化与景观研究中心负责人);李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邬东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桐(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