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作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之后的第五个国家文化公园,长江文化公园起步虽晚,但基础雄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将其视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自2016年至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分赴重庆、武汉和南京,视察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并召开座谈会,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沿线13个省区正是依托于长江干流和经济带所辖区域,由此,何为长江的千年文脉,是建好以文化为内涵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文脉,是从历史过程中产生并涵养的生态、环境、风貌等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凝聚了以往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丰富信息,其形成的文化记忆与文化传承,承载着人们的精神、价值和追求。长江流域的历史文脉,源自长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社会发展历程,源自上中下游的人民生活;其赓续至今,始终滋养着这片区域,并推动这一区域、带动更多区域的创新发展。简而言之,长江千年文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开放多元、改革创新、崇文重教。
开放多元。开放融合、海纳百川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长江文化的开放精神与长江在大陆版图上所处的中心位置、东西水路的贯通及南北的纵横辐射作用密切相关。自唐古拉山至东海入海口,多民族融合、多文化涌流的格局写铸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当中,又反过来润泽着长江流域发达的移民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在长江流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精耕细作的巴蜀文化、崇巫尚武的荆楚文化、进取细腻的吴越文化并存不悖。
长江文化是流动不息的文化。长江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滚滚长江东逝水,穿山越谷,数千年来奔流不息。长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像一条珍珠项链镶嵌在中华大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东西部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沿岸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长江文化的这一特点更为显著。
改革创新。与开放、多元相联系的创新精神亦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内涵。长江文化不仅包含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着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思潮。近代中国,种种切中时弊、意在改造社会的思想与实践更多在长江流域生长。以江南制造总局和汉阳铁厂为代表的开军事与民用工业之先河的企业,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工业文化。四川保路运动、武昌新军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结束了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及中央苏区的确立,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史的篇章。长江地区的革命文化贯穿于新旧中国的巨大转型过程中。
近代,长江通商口岸引领了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种种推动了中国发展进程的创造如“万里长江第一桥”、三峡大坝、上海自贸区等都出现在长江流域,更标示着长江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气质和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文化表现出更多的活力。
崇文重教。长江流域在唐宋以后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离不开崇文重教思想的支持,这是长江文脉最容易被忽视的组成部分。
从东晋至南朝时期,黄河流域所在的北方地区经学兴盛,长江以南则玄风盛行、文学繁荣。唐宋以后,长江流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继承发扬了古代中原尊文重教的传统。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方士子在科举中优胜,人文之盛,冠盖天下。长江流域在不同时期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托。时至今日,江苏省的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省级行政区划之首,中部城市武汉的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伴随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上海、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高等教育、科研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为长江沿线的经济发展、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赓续至今的千年长江文脉,在从中国古代社会至现当代社会的发展演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亦凝聚为长江文化的时代精神。我们要充分认识开放多元、改革创新、崇文重教等为主的长江文脉,做好挖掘和阐释工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扎好根、筑牢基,共同推动实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目标!
(本文系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研究项目“长江文脉之于时代价值研究”(21DY26)结项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任慧 焦天然 王一楠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