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岚嘉:促进文旅资源转化 加快文旅强省建设

日期: 2023-07-11 阅读: 来源: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接合部,自然资源丰富独特,文化瑰宝璀璨夺目,红色文化弥足珍贵,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特点。如何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是推动我省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体现和见证,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丝绸之路沿线是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区,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石窟等为核心,以丝绸古道文化线路为经,以沿线南北地区为纬,以沿线的重要城市为文化开发的节点,用一线串珠的方式,整合、配置、开发境内的各类文化资源,把丝绸之路甘肃段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名副其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黄金段。

黄河干流甘肃段全长913公里,但黄河流域面积广大,甘肃所在的黄河上游谷地和渭河、泾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各支流流域,所孕育的地质奇观、生物化石、始祖文化、文化遗址、农耕文化等,都是黄河上游文明的历史见证。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黄河文化产品,积淀深厚而又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为甘肃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提供新动能。

丝绸之路从东南向西北,黄河水道自西南向东北,丝路与黄河交汇带来的文化汇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既是甘肃文旅产业的资源依托,也是甘肃文旅产业提升的重点方向,传承这笔文化遗产需要让其“活起来”,将其意义通过创造性转化得以拓展丰富。

释放文旅平台动能

甘肃目前所拥有的两大国家级文化平台,一个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个是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要聚焦文化平台建设,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创新。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内向型的,注重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把优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按照 “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总体布局,坚持以文化建设引领区域发展,以丝路文化、历史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促进华夏文明活态利用和创新发展,形成“片区支撑、点段牵引、连线整合、系统推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形成重点展示园、主题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互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体系。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外向型的,围绕“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主旨,助推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共同发展。文博会以文化的方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面提升甘肃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文化企业在境外开展文化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开发文化消费产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基地建设,促进丝绸之路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把握发展战略机遇

甘肃是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省区。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要以整合省内长城沿线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以战国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线路为主,建设长城文化发展带,重点建设已有较好文化和旅游基础、也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敦煌汉塞和嘉峪雄关两区,同时重视具有独特价值、开发前景可观、联动效应较强的山丹、临洮、景泰、华池四个片区,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示范区。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整合省内长征沿线的文化资源。突出长征文化主线,打造会宁胜利会师、南梁革命根据地两大长征文化片区,对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岷州——洮州会议和两当红色革命等纪念地建设保护,打造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文化地标。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根据黄河甘肃段的区位特点,以黄河干流为经线、以重要支流为纬线、以流域城市为节点,构建“一带五廊六区多点”空间布局。“一带”指黄河甘肃段干流区域流经甘南、临夏、兰州、白银四市州,重点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五廊道”包括大夏河、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大黄河支流文化廊道;“六区”分别指黄河首曲为核心的黄河上游生态文化区、以史前文化遗址为核心的中东部大遗址保护区、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现代都市文旅融合区、以陇东黄土高原为核心的农耕文化传承区、以会宁会师和南梁革命根据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利用区、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为核心的文明互鉴展示区;“多点”即包括黄河支流各区域形成的各类特色景观点。

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几乎涵盖了甘肃全境,在甘肃境内呈现出交叉分布的状况,三者的建设既有各自侧重的一面,也有相互交杂相融的一面。在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协调和多方协作,将甘肃建成有机融合、开放共享、协作共赢的文化发展新高地。

打造多维度业态选择

文化旅游提速。依托省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经济带。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两条产业链,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打造旅游服务品牌,以优质服务提升文化和旅游综合竞争力。

宣传推广提升。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文化旅游宣传,以省级媒体为中心,统筹用好各类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并持续发力,打造文旅宣传矩阵。拓展宣传交流渠道,通过赴外宣传、举办节会活动、组织各类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措并举做好文旅宣传,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制作多语种的甘肃宣传专题片、纪录片、短视频和特色文化产品,推进甘肃故事和甘肃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演艺影视提质。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演艺界先进的运作模式,积极推进文艺展演与旅游结合,开发旅游演出市场。在鸣沙山、崆峒山、麦积山、黄河三峡等主要景点积极打造旅游演出,在临夏、甘南、肃南等民族地区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演出,让高品质的旅游演艺助力文旅深度融合。

产业园区提档。加大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支持力度,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区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充分释放文化产业与空间集聚共生的效应。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激发区域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潜力,培育具有创新活力和集群效应的文化空间。

来源:《甘肃日报》2023年6月30日

作者:彭岚嘉,兰州大学教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常务副会长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