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寻找源头活水 传承文明未来

日期: 2023-11-25 阅读: 来源:

1何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是否确实有五千年历史?

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认知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观念根深蒂固,但这一观念在科学视角下始终面临着审视的目光。王巍院士在日留学期间惊讶地发现,“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华文明从夏朝开始,仅有3300年。”到底是否确实有5000年历史,他决心用实践考证,寻找中华文明的“童年”。为了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为寻找中华文明的起源,2002年我国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探源到底探什么?

中华文明如何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为何经历这样的过程?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历史格局何时、如何、为何形成?文明形成的标志又是什么?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志?中华文明有何特点?为何会形成这些特点?

这些问题是探源工程的核心问题。为了作答中华文明,专家组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工程联合20多个学科、400多位学者,研究范围覆盖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三大史前文明发源地带,让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实证,溯源中华文明历程,全面勾画了中华文明起源图景。

要先搞懂何谓“文明”

王巍院士强调,在进行中华文明溯源工程之前,必须明白两个概念。一是“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的产生;二是“文明起源和文明形成”,文明起源是史前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开始,文明形成是史前时期文化和社会发展新阶段,关键特征是国家的出现,文明起源到文明形成是文明因素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质变点是国家的出现。

 

2从“一万年奠基”到“五千年进入”

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20多年来,王巍院士所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团队赴全国多个重要遗址进行考古和调研,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起发展期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形成了以下认识:

万年奠基——农业和定居出现,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出土的文物甚至能追溯到万年前。

八千年起源,贾湖遗址中发现的宝石、玉器等随葬品、长江中上游地区发现的跨湖桥文化因素和河姆渡文化因素等都证实了社会出现分工和分化的端倪。

六千年文明进程加速,这一时段生产发展、人口集中,出现超大规模的聚集,考古发现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多寡相差悬殊,证明社会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阶层分化。

五千多年进入,社会进入了古国文明阶段,仰韶文化的庙底沟时期开启曙光。

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良渚、红山、石家河文明由于环境的变化转向衰落,以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成崛起之势。

四千年前夏王朝建立,中华文明进入王朝时代,中国最早具有规制的宫城、中轴线和对称宫殿、官营手工业作坊区、青铜容器(礼器)群、玉礼器等隆重登场。

三千年礼制完善,王朝得以巩固。

两千两百年帝国建立,中华文明由王国文明转变为帝国文明。
 

八卦符号文化起源于何时?

距今10000年前,栽培稻和印刻着奇怪符号的彩陶出现,这些符号和流传至今的八卦图符号十分相似。“浙江上山遗址出现栽培稻,代表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桥头遗址居住址和墓葬中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陶器上的艺术符号代表中华文明进入了符号时代,奇怪符号是否能够作为八卦卦象符号文化的起源还有待考证,但这些遗址和文物是一万年前中国社会追求文明的有利印证。”

八千年前的骨笛竟有七声音阶?

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上,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农耕的生产工具、龟甲和乐器。

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的骨笛在这一历史时段出现,“在传统意义上,七声音阶是四千年前由国外传入中国文明的,八千年前七音阶骨笛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英国《自然》杂志为此做过专门报道。”关于甲骨文的溯源,王巍院士说:“八千年前,刻在龟甲上的符号是否是甲骨文的祖源还有待证实,但商周发展成熟的甲骨文必然与其有一定的相似性。”

那一时期,人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神像和貌似神鸟、麒麟、豪猪等造型留于白陶等器物之上,而从八千年前的玉器(玉玦和玉坠)中可以看出,以玉为美观念已经形成。

中国最早的城与龙的信仰

在黄河、长江流域等挖掘出大量具有6000年历史的彩陶、石钺,河南灵宝铸鼎原遗址群、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等都出现聚落和大型墓。湖南澧县城头山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其代表的大溪文化见证了聚落的变迁与繁荣,这里出土的祭台和祭祀坑呈现了原始信仰。

大型墓葬中开始出现“龙”、人骑兽等形象,原始信仰的萌生证实着不同地区的社会文明进程持续发展。王巍院士还在讲座中展示了尚未发表的大型都邑性聚落遗址考古新发现……(此处省略一个悬念)

 

3良渚社会是否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没有文字记载,如何从考古遗存中辨识国家的出现?

王巍院士认为,国家和王权的产生会在考古遗存中留下痕迹,具体表现在“都城、宫殿、大墓、礼器和礼制、战争和暴力”几个特征上,恰恰良渚遗址的考证能够与这些特征相契合。但我们尚且无法考证出良渚社会存在冶金术,按照旧有的文明社会标准,我们无法认定良渚社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没有冶金术,良渚算不算文明社会?

“很多人一直认为,只有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才是判断文明的‘三要素’。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华文明只能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晚期开始,也就是只有3300年的历史。”王巍解释到,“但我们发现,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印加文明没有文字。说明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文明的‘三要素’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各地可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进入文明社会的表现。”良渚古城建设工程量极其巨大,有中国目前所知最大的史前宫殿区,是水路纵横、布满水门、建有水坝的“水城”,稻作农业非常发达,社会存在统一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中心,高端手工业(琢玉等)专业且形成垄断……在这些溯源成果中,良渚古城成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力实证。

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冲破传统文明“三要素”的桎梏,王巍院士介绍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王权和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考察和文物的发现,有望成为论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的有利“武器”。“从五千年到五千多年,这个‘多’字其实很了不得。”

 

深入了解历史,方能致远未来。这一讲带我们穿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打开的“时空通道”,启示我们要不断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文化自信,站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深刻理解文化发展所处阶段方位,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历程中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责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书写人民广电事业新篇章,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国家广电研修

作者:王巍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